联系人:刘经理
电话:0551-65116932
手机:13965118978
传真:0551-65116932
邮件:489494951@qq.com
地址:合肥市蜀山区西二环与清溪路交叉口向东500米
网址:http://www.hfcsjt.com
作者:吴成好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2019年12月25日 修改:2019年12月25日 所属分类:新闻中心 访问统计:1380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简称《建设纲要》)是对建设交通强国的战略性、全面性、引领性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掀开了新时代交通运输工作的新篇章。中国船级社作为船检行业的“主力军”和“国家队”,将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争当交通强国建设的排头兵,进一步强化《建设纲要》对国际一流中国船级社建设的指导带动作用,找准定位,精准发力,全力推动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找准定位 聚焦重点 精准发力
《建设纲要》提出,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体现了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的行业特性,内涵丰富、意义深远。
船舶检验行业是综合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保障安全、绿色、智慧交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设纲要》的宗旨、要求和目标既为我国船检行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建设国际一流船级社赋予了新的内涵、提出了新的要求。
纵观世界经济和历史发展,交通强国也必然是海洋强国和航运强国,造就海洋强国和航运强国一定需要船检强国的有效支撑。这都要求中国船级社必须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中,找准定位、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强化国家船舶检验机构的职能定位。要深刻认识国际一流中国船级社建设是交通强国建设的重要组成,主动思考、谋划,全面提升供给质量和效益;要深刻认识服务交通强国建设首先需要“自身强”,努力提高船级社技术创新和发展在交通强国建设中的贡献度,赢得国际技术标准话语权。
发挥船检主力军和国家队先锋引领作用
《建设纲要》的出台为国际一流中国船级社建设提出了发展的新课题和新空间。一是交通强国建设绘就的战略性新目标带来了新动能,国际一流建设需要更加主动融入、紧密衔接、积极作为。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需要强化科技创新,切实发挥技术的引领和先导作用,服务和支撑行业高质量发展。三是深化改革明确了新使命,需要承担好一流建设和公益服务两个责任,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中国船级社发挥职能作用、促进技术创新、提升服务能力、增强国际竞争力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四是扩大开放带来了新考验,需要在政策上继续支持国家船级社做强做优做大,激发自身活力、增强内生动力、提升竞争能力,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五是新技术革命带来了新机遇,新技术发展的领域不断增多、外延不断扩大、内涵不断深化,为中国船级社换道超车、实现一流提供了机遇。六是国际海事治理体系变化带来了新挑战,需要中国船级社加快提升国际贡献度、品牌美誉度和市场认可度,营造更有利于深度参与国际竞争的外部环境。
中国船级社将把握战略机遇,保持战略定力,精准发力。首先,进一步深度学习研究《建设纲要》,把自身工作和能力建设主动融入到交通强国建设大局之中,制定好“十四五”规划和中长期发展纲要,统筹安排好国际一流船级社建设与交通强国建设的融入、衔接。其次,要积极对接试点地区、试点单位,主动提供智力支持,发挥中国船级社“船检主力军”和“船检国家队”的先锋引领作用。
推动技术创新为交通强国建设打造新引擎
《建设纲要》提出加强新型载运工具研发,加强对可能引发交通产业变革的前瞻性、颠覆性技术研究,发展绿色环保交通等。这些具体任务都有利于并迫切需要中国船级社充分发挥独有的专业技术优势,发挥国际化程度高、产业协调性强、技术引领作用显著的特点,加快推动技术创新变革,为服务交通强国建设打造新引擎。
加强规范标准创新引领。重点围绕关系交通强国战略必争领域发力,在行业重大基础前沿问题上发力,在新科技革命可能产生重大突破的方向上发力,全面实现船舶制造、海洋工程等领域“卡脖子”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坚持技术创新,从助力解决行业发展不充分的角度,加强高新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等标准研发和技术研发,推出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安全、经济、节能、环保、舒适的新船型、新装备、新设施,形成全面的技术服务和支持保障能力。
处理好自主和集成创新的关系。一方面要清醒地认识到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坚持走自主创新道路,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另一方面要抓住创新资源加速流动的机遇,探索建立开放与集成相结合的创新模式,坚持技术引进来、研发走出去,面向全球布局创新网络,让优秀的资源、人才、技术为中国船级社所用。
坚持人才强交、人才强社。建设一支创新能力强、行业知名的技术队伍,打造一支作风硬、服务好的船检精兵,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开拓的管理团队。进一步完善和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各类人才脱颖而出的政策体系、生态系统和文化系统,解决好鼓励创新与包容失败的问题,协调好知识共享与产权保护的问题,统筹好科技成果转化与科研激励的问题,形成敢于创新、便于创新、乐于创新的氛围。